为深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交流,推动城市间文化互鉴,11月3日-6日,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龙带队,赴山东枣庄、江苏扬州开展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与两地市民共享运河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周志钧、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旅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莹莹等领导出席交流展示活动。杭州、枣庄、扬州三地非遗处、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杭州相关区、县(市)文旅局领导及相关人员,三地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传承对话、快闪表演等多元化的方式,为枣庄、扬州当地市民带来艺术与文化的盛宴,在大力传播杭州非遗的同时,搭建起跨越地域、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的非遗交流分享平台。
本次非遗展示交流活动,杭州带来了九项颇具杭州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列入人类非遗项目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古琴艺术(浙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王星记扇)、蚕丝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铜雕技艺、木版水印技艺,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丝绸画馈、楼外楼杭州传统菜肴制作技艺和杭剧。这些非遗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深融入杭州人的生活日常,显示出杭州非遗的勃勃生机。
11月3日,杭州赴枣庄非遗展示交流团走进枣庄双子星恒太城,开展非遗展示交流活动。
枣庄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柳琴戏以一段风趣幽默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戏《喝面叶》为整场活动拉开序幕;杭州传统地方戏剧杭剧传承人则带来以南宋诗人杨万里同名诗为蓝本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西子湖畔的清风荷韵吹到了鲁南大地。传承人们的精彩演绎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诠释了地方戏曲的无限魅力。随着倒计时的结束,杭州赴枣庄非遗展示交流活动正式启动。
非遗联展也是当天活动的一大亮点。在这里,观众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参观、触碰枣庄、杭州两地的非遗瑰宝,还可以参与趣味游戏互动,赢取非遗主题专属礼品。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杭帮名菜,精美的丝绸、织锦艺术品,工艺精湛的扇子、铜雕等,韵味悠长的龙井茗茶,还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剪纸、木版年画,精巧的鲁班锁,无一不是文脉的鲜活表达。市民游客在“看匠人现场献艺、学非遗基础技法、玩传统趣味互动、尝南北地道风味”中,沉浸式解锁南北非遗碰撞出的别样趣味。
扬州与杭州同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分别拥有西湖、瘦西湖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备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非遗资源基础。
11月5日下午,扬州的皮市街芍药园子内,一场杭州赴扬州非遗传承人交流会热闹举行。围绕“千年技艺的当代传承创新思路与实践”和“高质量推进大运河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两大主题,嘉宾们就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上,来自杭州的铜雕技艺传承人沈薇提出,非遗需通过品牌化与文化化实现自我造血。铜雕技艺通过打造“朱炳仁·铜”品牌,建立了高端、商务、景区及线上四条销售渠道,覆盖全国两百多家门店、惠及千余位手艺人,有效提升了非遗项目的市场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王星记扇制作技艺传承人俞备红老师分享了王星记与高端品牌展开合作的经历,展示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扬州雕版印刷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静向嘉宾们介绍了项目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播,邀请各位嘉宾实地参观、深入了解其全貌;扬州刺绣传承人孙亚楠介绍了融合多项非遗项目打造的非遗茶空间,收获市场的高度认可。多位传承人提到,非常感谢本次非遗交流活动给予的学习考察机会,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伴随着扬州清曲《明月照家国》的徐徐唱响,婉转悠扬的歌声为本场交流拉开序幕。随后,两大古琴流派——广陵派和浙派传人奏响琴曲,带领观众一窥古琴艺术的多样风格。杭剧、杖头木偶戏作为杭、扬两地的地方戏曲瑰宝同台亮相。传承人们用精湛的表演向观众传达,音乐与戏曲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本场活动组织了扬州剪纸、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古琴艺术(广陵派)等人类非遗项目,还包括扬州刺绣、扬州清曲、杖头木偶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绒花制作技艺、扬州文人香制作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汇集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文房用品等。市民游客可以在家门口,同时感受两地各具特色的地方非遗。
一次跨越南北的非遗交流,让运河沿线的文化脉络愈发清晰。未来,杭州将继续以运河为脉、以非遗为媒,推动本土传统文化“走出去”“活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让杭州非遗成为展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